作者:吳東南
前言
本篇報導個人認為趣味性較大於學術性,雖然筆者發現當時(約90年代後半期)來講,台灣對大場雌光螢之認識亦是在啟蒙階段(經查閱〈陳燦榮,1999〉文獻得知)…由於調查”台灣斑蝶遷徙”研究,筆者經常須往大屯山區走動,記得有次近傍晚(約3月多吧)歸來時,路經二子坪步道時,注意到小產業路旁(小礫石路),有像蠕蟲般之幼蟲(相片一),好幾隻多翹起發光點之尾部,朝天空方向似在期待什麼到來(相片二)?觀察了一陣子,並沒有什麼變化,由於天色已暗,加上氣溫漸冷,不得不趕緊歸路…後經一年多,陸續在淡水、中寮產業路上,亦同樣發現類似情景,由於筆者對螢火蟲類亦屬似懂非懂情況,不得不參考文獻尋求解惑,幸運地找到陳燦榮先生剛出版不久之〈台灣螢火蟲生態導覽〉…原來這是一種在分類上別於螢科(Lampyridae)而另屬雌光螢科(Rhagophthalmidae)之昆蟲,名叫”大場雌光螢(Rhagophtha ohbai wittmer)”,雌蟲為蠕蟲狀(會發光),雄蟲為具有上、下翅之像一般螢火狀(一般時不發光),雌蟲在繁殖期,會高擧發光尾部來吸引雄蟲交配。在台灣螢科類中,無論生態、型態都顯非常特別,這是日人學者大場信義博士1986年在沖繩西表島首度發現命名的,而在台灣是1996年由陳燦榮、何健鎔先生共同發現發表的;前者(螢科)在台灣目前記錄約有四十來種,而後者(雌光螢科)經各方人士努力,目前已有五新記錄種被發現、命名(含離島馬祖等)…爾後筆者,幾次又到同樣雌蟲出現地點,企圖觀察雌光螢類之雌雄交配鏡頭,可惜都未能如願…據文獻記載,雄蟲之出現交配,是非常迅速、短暫的,像一陣下雨般,二、三十隻從天而降,落在雌蟲旁,運氣好的,直接命中,可以立即與雌蟲交配(相片三/四),運氣不好的,落在較遠地方,還得四處搜索一番,如在五秒鐘內雄蟲無法找到雌蟲蹤跡或雌蟲已有雄蟲交配,他就立刻飛走,雄蟲的機動性相當快,幾乎沒有任何猶豫。
說明:以上四張相片皆採自〈陳燦榮,1999,P.182/P.185〉
參考文獻:
1.陳燦榮,1999〈台灣螢火蟲生態導覽〉,田野影像出版社。
2.〔台灣生物大發現〕馬祖新種雌光螢閃亮亮而且超有愛。
蕃新聞 https://n.yam.com/Article/20120420398825